编者按:如要“壮根”,必须从改善哺育它的土壤做起。此文很有参考价值。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原理和解决方法有些滞后,大家在实际应用中可咨询战友兴农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如要“壮根”,必须从改善哺育它的土壤做起。
“根深叶茂”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要将这句具有深刻辩证哲理的谚语落实到蔬菜的日常生产中,却并非易事。俗语说:抓住了“根”,就抓住了根本。根长在土中,处于一个人们肉眼难以看到的地下微观环境中。但地上部叶、果的长相,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根系的生长状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相关性。因此,如要“壮根”,必须从改善哺育它的土壤环境做起。
土壤对作物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一是固定根群,使植株能挺拔有力地伸向空间接受阳光雨露的哺育;二是为根系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温、水、气、养及微生物群相互协调配合的生长环境。所谓“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提供温、水、养、气的综合能力,土壤肥力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综合环境的体现。然而在目前蔬菜生产中很多人却片面地把“土壤中养分含量多少”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其他因素的全面综合认识,忽视建立优越的土壤综合环境,而出现了不按作物需求滥施肥、盲目施肥的现象,最终导致土壤环境恶化、作物根系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
一、基肥施用中重畜禽粪、轻秸秆有机肥
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生产中,群众盲目遵从“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只要施肥量大就能获高产”的信条。以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黄瓜生产为例,定植前亩施底肥鸡粪一般都在20方以上,外加100kg以上的化肥,犁地时一次性施入土壤中。试想这样多的肥料存在于土层中,一是土壤溶液盐浓度增高,不利于刚栽小苗根系生长;二是刚栽的小苗并不需这么多营养。生产中群众又习惯定植后浇一次大水,一周后再浇一次缓苗水。这种多年沿袭的传统做法,人们误认为是合理的(实际上小苗只需少量小水即可满足要求,根本不需大水漫浇),其结果是“歪打正着”——避免了苗子受高浓度肥害。但是这种做法所引发的肥料淋溶流失浪费、地下水源污染又有多少人想过呢?另外,大水浇后土壤溶液虽被冲淡,可是土层内因充满水分,气体条件变差、土温难以提高,导致土壤综合条件变差。这就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管理误区。更有甚者为了省工、省事,底肥仅撤数量偏多的化肥而不用有机肥,更加剧了土壤综合环境的退化。
目前,棚室蔬菜生产中群众非常重视畜禽粪的施用。畜禽粪的特性是养分含量高,尤其是氮素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但碳氮比较窄,其比值一般在6-10:1;而风干的玉米秸秆碳氮比约为80:1。可以看出畜禽粪含氮量远高于秸秆肥,但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起主要作用的碳元素却远低于后者。因此,大量施入以鸡粪为主的畜禽粪,因其含氮素高,虽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矿化进程加快,及时提供给作物更多的可给态养分,但对于提高土壤综合肥力起决定作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则贡献不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作用也就甚微。而作物秸秆腐熟有机肥养分含量虽不及畜禽粪,但它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进土壤综合肥力的作用要远大于畜禽粪。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畜禽粪与秸秆粪配合施用的科学道理。
正确施用底肥的方法是底肥只用有机肥不施化肥,鸡粪或猪粪中加入作物碎秸秆,按1:1或加入更多秸秆共同沤制,充分腐熟后可按亩施25-30方作为底肥。底肥中不用化肥,由单施禽畜粪改为禽畜粪与作物秸秆共同沤制的腐熟有机肥,对增进土壤结构性,改善根系生长环境比单用禽畜粪要好得多。另外,由于秸秆有机肥含氮量比鸡粪相对少,矿化进程也慢,这样就可以控制结果前期植株旺长。
二、浇大水栽苗
应改浇大水栽苗为小水稳苗。犁地前如底墒不足,可先浇一次水,洇地造墒,数日后撒施底肥→犁地→耙平→按行距要求开沟。起苗前一天先把营养钵浇足水,按株距要求栽苗后封半沟土,栽后顺沟浇一次小水即可,隔日中午前后封平沟。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底肥是在浇灌大水造底墒后施入的,栽苗后浇小水稳苗,这两水既满足了幼苗所需,又避免了肥料流失浪费;二是创造了一个肥、水、气、温相互协调,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综合环境。
三、追肥存在盲目性
1、追肥次数频繁且过早 以果菜类为例,其需肥盛期在结果盛期,此时如果养分供应充足、配比得当、温度水分管理适宜,盛果期就会延长,衰败期也会推迟。试验证明,植株早衰除与养分平衡合理供应有关外,主要与夜温过高有关。因此,盛果期在底肥充足的状况下结合浇小水,每次亩冲施化肥12.5-15kg,使土壤养分供应能达到一个合理水平,若能保持一定的低夜温(12-15℃),盛果期就会延长。盛果期前,一般底肥的养分基本可满足植株前期生长之需,无需频繁大量追肥。如果此时频繁追肥、浇水,就会出现植株生长过旺,表现为叶大、茎粗、果少且小、叶果比例失衡、收获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对于多数蔬菜来说,在底肥充足的情况下,追肥、浇水基本应采取“前控后促”的管理原则。尤其对目前多数农户选择的中晚熟品种,前期更应做好肥水控制工作。
2、追肥量大,养分配比失调 生产实践证明,施肥量与产量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呈抛物线关系,这说明并非施肥愈多愈好。一般来说初期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单位肥料增产效果十分明显;随后若再增加施肥量,增产效果逐步减少,为肥料增产效果递减阶段;当施肥量达到一定量后若再增加用量,产量不再增加,为肥料的奢侈阶段;如果再增加施肥量,就会出现减产,这就是施肥的有害阶段。目前利用化肥追肥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一次性施用量过大,二是养分比例失调。其根源就在于大家心中没数,完全是凭经验、凭感觉,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这也是造成土壤环境变劣,蔬菜生长变差的原因。许多资料上说的结果期需钾多,完全正确。现在生产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是结果期重视钾的施用,然而在不了解自家菜田含钾量的情况下,就盲目多施,结果造成土壤中钾过量,与其他元素失去平衡,出现各种生理病害。如果进行定期测土,在了解土壤养分状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追肥,既可为蔬菜生长创造一个优化的土壤环境,又可减少肥料浪费。
蔬菜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与吸收是按比例进行的。如果土壤中某一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生长不良。目前大力倡导的配方施肥,其目的就是通过测土了,解土壤中大量元素的基本含量,再根据目标产量实施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由于养分在土层中会流失一些,因此,补给量要大于需求量。目前山东寿光的一些农户已经通过测土化验,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施肥。这样既满足了蔬菜按比例吸收的要求,又可以克服目前盲目施肥所带来的养分失衡、肥料流失的浪费现象。
四、不分时期不管苗子大小均采用大水漫灌
蔬菜作物娇嫩,抗逆性远低于大田作物,所以管理中也要以“细”为原则。大水漫灌是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浇水方式。在上世纪初,靠人推牛拉水车以潺潺流水“润物细无声”的短畦浇灌方式来养育根系,如今马达带动水泵泉涌般的出水量,不分时期、不论苗子大小,每次都是浇得沟满畦溢,让土壤“喝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浇透”的概念。同样是漫灌,由于灌水设备的不同出水量差别很大,前者非常合理每次亩浇水量都在10方左右;后者过大每次都在30方以上,岂不知这么大的浇水量在耕层毛管盛满后,多余的水就顺大孔隙带着养分进入无根或少根的深层。
目前,先进的滴灌技术在国外已普及,我国的新疆、甘肃等缺水干旱地区滴灌已经普遍应用。更多地区由于受传统大水漫灌习俗的影响,对滴灌的应用还不能全面接受,主要原因是怕浇不透,另外也与一些地方设备不配套有关。滴灌的特点是浇水地面不见水,以“滴滴入土”、“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根系,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需水量的大小按需供给;还可把追肥与浇水密切结合实现“肥水一体化”;另外省工,在浇水过程中只要把阀门打开,不需忙前跑后的看管,只要根据水表走字达到要求的浇水量关闭阀门即可。滴灌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因水滴是从一“点”进入土层并向纵横方向扩展,因此,土壤表面就不会出现扳结,土层内也不会受表面水的压力影响土壤良好的结构性。综上所述,滴灌可以说是一项造福农业的节水灌溉技术。
五、忽视土温调控
影响土壤综合环境诸因子在反季节冬春棚室蔬菜生产中土温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土温作为生命动力,它直接影响着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因此,如何调控适宜根系生长的土温,是低温季节土壤管理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半地下式日光温室低于地面50-100cm,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地表下的地热;普遍推广的地膜覆盖、苗床铺设地热线、锄地保墒等措施,都是为了利于土壤吸热增温。另外,近几年在棚室内推广的利用作物秸秆腐熟发热的生物技术:在宽70cm的栽培沟内填埋30cm厚的碎玉米秸秆,在其上分层撒一些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和有益菌肥加快腐熟进程,浇水洇湿后上面再覆20cm土栽苗,其原理就是利用生物发酵起热促根生长。另外,秸秆腐熟后所形成的疏松良好、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环境,为蔬菜早熟高产提供了条件。根据多地经验,冬春低温季节种植果菜类采用这种生物发酵技术,前期产量比对照可提高40%、总产量可提高30%。实践证明:低温季节在提高土温上下功夫,比利用提高气温来影响地温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是让幼苗处于一个“头冷脚热”的状态下茁壮生长;后者恰恰相反,不但耗能大也易旺长。
六、把土壤灌药做为防治土传病害的唯一方式
目前由于棚室生产连年重茬,土传病害日趋严重,群众对此唯一的做法是往土壤中灌药防治。经调查发现:这一方式虽有效果,但并非最好,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一些有益菌也惨遭厄运。近几年提出的“以菌抑菌”的土壤管理方式已取得明显效果:通过人为增加土壤中有益菌数,并为其提供有利的土壤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水分及营养,让其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以绝对优势占据根群领地,靠有益菌种群的强势活动,及分泌出的抗生素、激素类物质杀灭有害菌,同时也促进了根系的发育。
综上所述:土壤是为蔬菜提供生长条件的源泉,土好根好,根好苗壮,苗壮果多。只有从温度、水分、气体、养分、微生物种群等多方面考虑,形成一个综合的、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才能“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这是作物高产的基石。
上一篇: 戎军碳溶有机肥——使富碳农业成为现实
下一篇: 花钱都买不到的施肥技术,一定要学会!